每日即時刊登行政院及所屬各機關公布之法令規章等資訊

對於本網站提供之相關資訊,如有任何疑義,請逕向公(發)布機關洽詢。

中華民國112年5月11日 台財促字第11225512570號

訂定「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案件履約爭議調解會組織準則」、「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案件履約爭議調解規則」及「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案件履約爭議調解收費辦法」。

附「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案件履約爭議調解會組織準則」、「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案件履約爭議調解規則」及「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案件履約爭議調解收費辦法」

 

部  長 莊翠雲 出國

政務次長 阮清華 代行

 

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案件履約爭議調解會組織準則

第 一 條  本準則依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以下簡稱本法)第四十八條之一第四項規定訂定之。

第 二 條  主管機關所成立之履約爭議調解會(以下簡稱調解會),掌理下列事項:

  一、關於本法第四十八條之一履約爭議之調解。

  二、其他與履約爭議調解相關之事項。

第 三 條  調解會置召集人一人,綜理會務,由主管機關就高階人員派兼之;並得置副召集人一人,襄理會務。

  前項副召集人,由主管機關就高階人員或具有工程、財務、法律或具本法相關專門知識之公正人士派(聘)兼之。

第 四 條  調解會置委員九人至三十五人,除召集人、副召集人為當然委員外,其餘委員依專業類別分為三組,由主管機關就高階人員或具有工程、財務、法律或具本法相關專門知識之公正人士派(聘)兼之。其中任一性別委員比例以不少於三分之一為原則。

  前項委員,由主管機關高階人員兼任者最多三人,且不得超過全體委員人數五分之一。

  第一項聘任之委員,任期二年;期滿得續聘之。

第 五 條  前二條公正人士,應具備下列資格之一:

  一、曾任實任法官或檢察官。

  二、曾執行律師、會計師、建築師、技師或其他與本法有關之專門職業人員業務三年以上。

  三、曾於教育部認可之國內、外大專校院教授工程、財務或法律相關專門學科三年以上。

 

  四、實際參與依本法辦理之案件達五件,或在該領域服務累計三年以上。

第 六 條  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不得聘任為委員,其已聘任者,應即予解任:

  一、曾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但受緩刑宣告期滿而未經撤銷或因過失犯罪不在此限。

  二、曾受保安處分或感訓處分之裁判確定。

  三、受破產宣告確定或裁定開始清算程序尚未復權。

  四、褫奪公權尚未復權。

  五、受監護宣告或輔助宣告尚未撤銷。

  六、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曾受除名、撤銷或廢止執業資格之處分。

  七、有違反職務或其他不適於擔任委員之情事。

第 七 條  調解會由召集人召集之,並為主席;召集人未能出席時,由副召集人代理之;副召集人無法代理時,由召集人指派委員一人代理之。

  調解會之決議,應有二分之一以上委員出席,出席委員過半數同意行之。可否同數時,由主席裁決之。

第 八 條  調解會委員應超然、公正行使職權,並親自出席會議。

第 九 條  調解會委員為無給職。但得依規定支給交通費、出席費及審查費。

第 十 條  調解會對外行文,以主管機關名義行之。

第 十一 條  調解會置執行秘書一人,由主管機關就高階人員派兼之,承召集人之命,處理幕僚作業。所需工作人員,就主管機關員額內派兼之。

第 十二 條  調解會委員就履約爭議事件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應行迴避:

  一、該事件涉及本人、配偶、二親等以內親屬或共同生活家屬之利益。

  二、本人或其配偶與主辦(執行)機關、民間機構或其負責人間現有或三年內曾有僱傭、委任或代理關係。

  三、有具體事證,足認其有不能公正執行職務之虞。

  四、其他經本人認其有不能公正執行職務之虞。

  前項人員應行迴避而未迴避者,當事人得申請其迴避或由召集人令其迴避。

第 十三 條  調解會為調解事件需要,得邀請專家、學者與會,提供諮詢意見。

第 十四 條  本準則自發布日施行。

 

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案件履約爭議調解規則

第 一 條  本規則依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以下簡稱本法)第四十八條之二第四項規定訂定之。

第 二 條  依本法辦理之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案件,其投資契約履約爭議得向主管機關組成之履約爭議調解會(以下簡稱調解會)申請調解。

第 三 條  申請調解應具調解申請書,載明下列事項,由申請機關(構)及其負責人(或代表人)或代理人簽名或蓋章,並分送副本於他方:

  一、申請機關(構)之名稱、事務所或營業所及負責人(或代表人)之姓名、電話、住所、居所。

  二、有代理人者,其姓名、電話及住所、居所。

  三、他方當事人之名稱、事務所或營業所及負責人(或代表人)之姓名。

  四、請求調解之事項、調解標的之法律關係、爭議情形及證據。

  五、附屬文件及其件數。

  六、年、月、日。

  調解申請書應以中文繕具,其附有外文資料者,應就調解有關之部分備具中文譯本。但調解會得視需要通知其檢具其他部分之中文譯本。

第 四 條  申請調解得委任代理人為之。代理人應提出委任書,載明其姓名、電話、住所、居所。

第 五 條  調解代理人就其受委任事件,有為一切行為之權。但捨棄、認諾、撤回、和解及選任複代理人,非受特別委任不得為之。

  對前項代理權加以限制者,應於委任書載明。

第 六 條  對於調解事件,應先為程序審查;其無程序不合法之情形者,再進行實體審查。

  前項程序審查,發現有程式不合而其情形可補正者,應酌定相當期間通知申請機關(構)補正。

第 七 條  申請調解事件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調解會應為不受理之決議。但其情形可補正者,應酌定相當期間命其補正:

  一、當事人不適格。

  二、已提送協調會辦理協調中,程序未終結。

  三、已提起仲裁、申(聲)請調解或民事訴訟。

  四、曾經法定機關(構)調解有結果。

  五、曾經協調會協調成立、法院判決或仲裁判斷確定。

  六、由代理人申請調解,其代理權有欠缺。

  七、申請調解不合程式。

  八、民間機構未預繳足額調解費,經限期補繳調解費,屆期未繳納。

  九、送達於他方當事人之通知書,應為公示送達。

  十、非依本法辦理案件所生履約爭議。

  十一、其他應不予受理之情事。

第 八 條  他方當事人應自收受調解申請書副本之次日起二十日內,以書面向調解會陳述意見,並同時繕具副本送達於申請機關(構);於期限內未以書面表示意見者,視為無意見。

  調解過程中,任一方當事人向調解會提出之文書,應同時繕具副本送達於他方。

第 九 條  調解事件無不受理之情形者,由調解會召集人或其指定人員依調解事件性質及所涉專業領域自工程、財務或法律各組調解委員中抽選,組成一至三人之調解小組進行調解程序,並應速定調解期日,通知當事人或代理人到場。

第 十 條  調解應於主管機關指定地點行之,其程序以不公開為原則。

第 十一 條  調解小組於調解時,得囑託具專門知識經驗之機關、學校或團體鑑定,並得邀請專家、學者諮詢或通知相關人士說明或請當事人提供相關文件、資料。

  前項鑑定人員及諮詢專家、學者之迴避,準用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案件履約爭議調解會組織準則第十二條關於調解委員迴避之規定。

第 十二 條  就調解事件有法律上利害關係之第三人,調解小組得審酌通知其參加調解程序。

第 十三 條  調解小組進行調解時,為審究事件之法律關係及爭議之所在,得聽取當事人、具有專門知識經驗或知悉事件始末之人或其他關係人之陳述,察看現場或標的物之狀況;於必要時,得調查證據。

  當事人無正當理由拒絕陳述、提供資料,調解小組得就現有資料採為出具調解建議之參考。

第 十四 條  調解時應本和平懇切之態度,對當事人為適當勸導,就調解事件酌擬平允之解決辦法,力謀雙方之和諧。

  調解過程中,調解小組於審酌當事人提出之所有資料後,本於前項規定酌擬平允之解決辦法。

第 十五 條  當事人雙方或一方於調解期日未到場者,調解小組得斟酌其情形,視為調解不成立或另定調解期日予以調解。

  除調解小組認有必要,前項另定調解期日以一次為限。

第 十六 條  調解事件應作調解會議紀錄,記載調解之經過、結果與期日之延展及附記事項。

  調解小組認無調解空間者,應就調解事件作成調解不成立證明書。

  調解小組認有調解空間者,應就調解事件作成調解建議,載明調解經過,並檢具相關卷證文件,提送調解會審議。

  前項調解建議未經調解會出席委員過半數審議通過者,應退回調解小組修正;修正後重新提送審議之調解建議,除有違背法令者外,調解會不得再行退回。

  不同意見之委員得提意見書附於調解會會議紀錄,以便查考。

第 十七 條  前條第三項之調解建議,應於調解會審議通過之次日起十日內,以正本送達於當事人及參加調解之利害關係人。

  任一方當事人不同意前項調解建議者,應於建議送達之次日起二十日內,以書面向調解會及他方當事人表示不同意。於期限內未以書面表示意見者,視為同意該建議。

  調解小組應就調解事件作成調解成立書或調解不成立證明書,提送調解會備查。

  調解成立書及調解不成立證明書,應於調解會備查之次日起十日內,以正本送達於當事人及參加調解之利害關係人。

第 十八 條  調解事件應自收受調解申請書之次日起四個月內完成調解程序。但經雙方當事人同意者,得延長二個月,並以一次為限。調解小組視案件需求得再予延長,延長期間不超過三個月。

  前項調解期間,於調解申請書不合程式尚未補正或調解費尚未補繳者,自收受補正文件或補繳調解費之次日起算。

  當事人於調解期間內,得變更請求並以一次為限,惟經調解小組建議變更,且經雙方當事人同意者,不在此限。變更請求而有補繳調解費之必要者,應於變更請求後一個月內補繳,第一項調解期間自最後收受補繳調解費之次日起算。

第 十九 條  調解程序,得經申請機關(構)向調解會以書面陳明撤回。申請機關(構)於調解會議期日以言詞陳明撤回者,應記明於會議紀錄。

  調解之申請經撤回者,視為未申請調解。

  前項撤回,調解會應通知他方當事人。

第 二十 條  調解委員、執行秘書、工作人員、經通知到場說明之相關人士及專家、學者,因經辦、參與調解事件,知悉他人職務上、業務上之秘密或其他涉及個人隱私之事項,應保守秘密。

第二十一條  調解成立書、調解不成立證明書或調解建議,採用郵務送達者,應使用調解文書郵務送達證書。

  調解成立書、調解不成立證明書或調解建議之送達,除前項規定外,準用民事訴訟法關於送達之規定。

第二十二條  調解會對於調解事件之文書,應就每一事件編訂卷宗。

第二十三條  本規則施行日期,由財政部定之。

 

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案件履約爭議調解收費辦法

第 一 條  本辦法依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以下簡稱本法)第四十八條之一第五項規定訂定之。

第 二 條  履約爭議調解會(以下簡稱調解會)依本法第四十八條之一第二項規定處理主辦機關及民間機構之履約爭議調解(以下簡稱調解)事件,依本辦法之規定收費。

第 三 條  前條費用,應以現金、公庫支票、郵政匯票、金融機構簽發之即期本票、支票或保付支票繳納。

第 四 條  申請調解,雙方當事人應依第五條至第七條所定數額各預繳二分之一調解費。

  主辦機關預繳而民間機構未預繳者,該調解申請不予受理;民間機構預繳而主辦機關未預繳者,該調解申請仍予受理。

第 五 條  以請求或確認金額為調解標的者,其調解費如下:

  一、金額未滿新臺幣二千萬元者,新臺幣十萬元。

  二、金額在新臺幣二千萬元以上,未滿五千萬元者,新臺幣十六萬元。

  三、金額在新臺幣五千萬元以上,未滿一億五千萬元者,新臺幣二十一萬元。

  四、金額在新臺幣一億五千萬元以上,未滿二億五千萬元者,新臺幣二十五萬元。

  五、金額新臺幣二億五千萬元以上者,新臺幣二十八萬元。

  前項調解標的之金額以外幣計算者,按調解會收件日前一交易日臺灣銀行外匯小額交易收盤買入匯率折算之。

第 六 條  非以請求或確認金額為調解標的者,其調解費為新臺幣十萬元。但調解標的得直接以金額計算者,其調解費依前條規定計算。

第 七 條  以一履約爭議調解申請書主張數項調解標的者,其調解費依下列方式計算:

  一、就一投資契約並主張前二條之調解標的者,其調解費依前二條規定分別計算後累計。

  二、就一投資契約主張數項第五條之調解標的者,其調解費按請求總金額計算。

  三、就一投資契約主張數項前條之調解標的者,其調解費分別計算後累計。

  四、就一投資契約主張之數項調解標的互相競合或應為選擇者,其調解費依其中金額最高者計算。

  五、就二個以上之投資契約事件申請調解者,其調解費按每一契約分別計算後累計。

第 八 條  調解程序進行中,因請求事項變更,應加收調解費時,依第四條至前條規定計算及補繳。

第 九 條  調解申請不予受理者,免予收費。已繳費者,無息退還所繳調解費之全額。

第 十 條  調解程序進行中,一方當事人從未於調解期日到場,經調解小組酌量情形視為調解不成立者,所繳調解費無息退還當事人;從未到場之當事人不予退還。

第 十一 條  調解小組如認有囑託鑑定必要,應經雙方當事人事前同意及繳納鑑定費。

  前項鑑定費應由該受託機關、學校或團體於鑑定前提出總費用額之請求,由調解小組視調解事件之繁簡酌定之。

第 十二 條  鑑定費及其他必要之費用,由雙方當事人先行平均負擔,並由調解會通知雙方當事人限期繳納。

  前項費用之當事人雙方最終應負擔之數額,由調解小組記明於調解建議。

  任一方未依限繳納或承諾負擔第一項平均負擔費用數額,視為不同意進行鑑定。

第 十三 條  調解程序經書面申請撤回者,申請機關(構)所預繳調解費不予退還。但於第一次調解期日前以書面撤回調解者,無息退還所繳調解費二分之一;他方當事人無息退還所繳調解費全額。

第 十四 條  調解成立者,調解費、鑑定費及其他必要費用之數額及負擔比例,應依調解建議記明於調解成立書,並由雙方當事人分別負擔。

  調解不成立時,除第十條情形外,調解費、鑑定費及其他必要費用,由雙方當事人平均分擔。

第 十五 條  本辦法施行日期,由財政部定之。



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案件履約爭議調解會組織準則等總說明及逐條說明(請參見PDF



TOP